來源:藥通社
制劑+原料藥:建廠的無奈
為什么說藥企打造原料藥基地的風口已經過去了?我們先從底層邏輯談談為什么藥企要打造原料藥基地。
如今的集采讓大家覺得擁有原料藥基地有成本優勢,藥企才能活下去,有些B證企業或者代理商都在擔心原料被控制,因此入局。一般先想到的就是先走控原料的道路,然后抬價。
但實際上,這些企業除了極少數公司取得了成果,其余大都走上了虧損的道路。
成功案例有哪些?頭部藥企成功率高。比如成都倍特藥業、普利制藥等有成熟的資金鏈,能夠支撐原料藥基地的支出。而且這些企業的產品可以內部消化,不需要擔心自負盈虧的問題;或者如齊魯、石藥等能夠對原料藥基地提供對外合作渠道;君不見他們布局了多久?行業內失敗何其多?
但中小型企業就不一樣了,一開始可能沒有這么多品種,而且建一個工廠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,品種申報也需要時間,這時候企業就要做好五六年虧損的準備。這對藥企的資金流和財務規劃提出了挑戰。
其次,部分藥企如果市場需求預測不準確、產品設計不合理,可能導致產能過剩,從而增加庫存成本和降低資金使用效率。
以此前某次聯盟集采為例
眾所周知
除此之外,部分企業未按照規范建設,廠房可能一直在投入重建。此前隨著供給端的改革
第四,核心團隊是否穩定?原料藥團隊是需要有系統能力的,放大、環保等都需要專業人才,一旦出現沒有人做或者用人錯誤的情況,容易給企業造成巨量損失。
藥融圈某總說道,目前藥企轉原料藥的窗口在新冠前后是相對更好的時機,而且在當前全球各地都在新建產能、國內內卷的情況下,自建基地已經不適合了。任何原料都可以通過藥融圈進行合作。而且原料藥企也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對外合作,比如制劑分成等等,大家形成命運共同體。
原料藥+制劑:做產品要有價格運作的空間
那如果是原料藥向制劑延伸呢?是否還存在機會?
部分原料藥廠老板有這樣的原生思維,原料藥走制劑,能降低整體成本,還能賺制劑的錢。在前期的確如此,部分企業趕上了集采紅利,但如今不是這樣了。
但制劑是制劑,原料藥是原料藥。
原料藥做的是生產,講究的是如何提高生產效率、減少生產步驟、降低成本;但做制劑不一樣,核心在于產品的結構、營銷的激勵。
換個角度,大家思考一個問題,全國將近200萬的代理商,原料藥不是自己的,品種也不是自己的,他們為什么能賺錢?他們靠的是成本嗎?他們還要交代理費。這說明做產品要有價格運作的空間。
這正是原料藥企的盲區。
那通過集采,是否可以減少銷售版塊的布局?這分為兩種情況:
其一,運氣好參與集采,但走的量可能并不大,原先可能獨家中標,但現在演變成七八家,銷售量可能在幾百上千萬,但這研發投入都賺不回來。
其二,錯過集采,但重新組建銷售團隊,這塊不是單純找銷售高手就可以解決問題的。院內、第三終端、藥店、線上渠道都要考慮。這就需要整個團隊都要有耐心、有不斷學習的恒心,可能要建立新的團隊,五年磨一劍,逐步理解銷售。
藥企靠的是品種,但核心競爭力還是在商業上。
內容參考:
《原料藥制劑一體化作為核心競爭力是偽命題》
賽柏藍《原料藥大變局:一場不算華麗的逆襲》
免責聲明:本文系轉載內容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我方觀點。如涉及作品內容、版權和其它問題,請與我方留言聯系,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。